出身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15岁就去陕北农村插队,成为一名最小的知青,在陕北农村一待就是7年。在7年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这一转变为他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年的艰苦生活,带给习近平同志的不仅仅只是肢体上的磨练,更是心性上的历练。身处一个敏感时代的他,背负着太多无形的压力,作为“黑帮分子”的他,承受了太多无谓的负担。十五岁的少年,远走他乡,举目无亲,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境遇?通过学习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再一次被带入到40多年前的陕北:
他要去的地方是陕北,那里的人民从来都被叫做“受苦人”。虽然是革命老区,在解放后的十几年中,仍然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以至于周总理在69年再回延安看到后都难过落泪。有多苦?在农村,几点睡觉不管,但每天凌晨四点都得起来上工;吃的是野菜团子、玉米糊糊,现在看来难以下咽的豆面馍馍,那时算是好东西,很舍不得吃;新鲜蔬菜那是极少,只能吃上大半年的酸菜解馋;做饭的柴要上山砍,要砍好的耐烧的柴,得去险要的山上,那就会有摔成残疾的危险,或者趁着发洪水,去水里捞,这种方式更过分,有生命危险;夜晚只有星点亮光的煤油灯勉强照明……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苦不堪言,更何况从小娇生惯养的城市孩子。
习近平更苦。首先他比普通的知青都要小一两岁,而劳动可不分大小;更为严重的是,他是“黑帮子弟”,精神压力比其他知青要大的多的多。所以,如果说普通知青是从零开始的话,而他,就是从负数开始。正是由于是从负数开始,所以大多数的知青,都在一两年之内,通过参军、招工离开了农村,而习近平,一待就是七年。
这七年里,从一个农活完全不会的城市少年,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壮劳力,继而入团入党,被众人推选成为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造沼气池、打淤地坝、挖甜水井、建铁业社,把全村搞得红红火火、生机勃勃,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回头看来,习近平的这七年,一步一个脚印,从“过五关”开始,到被推荐去清华深造,走的踏踏实实,干的漂漂亮亮,为以后的抱负施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贴近群众内心、深入群众生活、体会民生疾苦的“吃苦岁月”,也是他能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成长岁月”。
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