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深深为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代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习近平总书记酷爱读书,这是众所周知的。《岁月》一书给我们生动展现了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生活。在历史亲历者眼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曾经感叹到:“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山沟里文化活动极端匮乏,习近平总书记千方百计,通过种种渠道收集到各种图书,有个针缝时间都要读书。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阅读中,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分析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剖析问题,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苏联历史学家谢缅诺夫《中世纪史》的时候,就参考了《基督教青年读本》一起看。别说在那个年代,现代青年又有几个读过。再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总书记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总是说,时间都去哪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如饥似渴的阅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我们只有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入在我们的实践中,才能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对他的思想和价值观起作用的,并不是标语、口号和高音喇叭的灌输,而是知青岁月那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是当年同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那二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他带领大家建的沼气池,一直用到今天,大家津津乐道,真心服气,这种工作的创新性、前瞻性、科学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百年大计,是我们现在干部所缺乏的。我们往往只是简单一味的接受上级任务,从不考虑它背后的深层次关联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性长远性,只是机械的照搬,照猫画虎,这样的工作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吗?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把自己创新实干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中。
读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勤于学习,勇于实干。虽然建立了大连大学关注群体学生微信工作群,怎样发挥它的功能,充分利用它的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夯实关注群体学生详细信息,包括各种联系方式、家人情况(是否有在押等信息)、相关证件办理,民族文字手写体等工作中,以及配合内保及安全局民警询查访问、特殊人员安排防范监控等;通过身边学生、班干部、舍管老师、打工负责人等了解情况。通过交朋友方式或关心学习生活等切入点,了解学生思想行为。都是要在学习实干中,认真在总结的。